发起人:我容易吗我
帖子人气: 321
回复数: 2
|
我和人相约去看看《阿凡达》,因为我们觉得那个电影故事是我们熟悉的史诗型故事,乔峰什么的——这是我提的重点,这肯定是一个很舒服的温水澡,我最喜欢洗澡了,特别是冬天;同时我们还觉得“电影里头的阿凡达女性很漂亮”——这是伊提的重点,里头的人物是神怪造型但设计得确实非常漂亮,以致很给人领教感。估计到电影院以后我们还能提更多的出来。但是,当我把眼光往网上一扫时,我看到大多数人们和我们不一样。我没有去看网上那些帖子,只是看它们那些标题,但以我对他们的熟悉,我觉得这就是我所熟悉的他们傻X的又一轮正常表现。这让我觉得很孤独,不愿意看电影。 李银河曾经转述过一句外国高人的话:中国人有一种享受上的无能。为了避免与它完全相同,我就改一个字:中国人有一种享受上的不能。 比如说象《阿凡达》这样的电影,他们矫柔造作地摆出他们在家精心捏制出来的标题,一般中间有一个破折号,或者冒号,至少逗号,以此使那个标题更加象个门面。 对一场烟火作出反应有那么困难吗? 你不会说“哇”,“WOW”吗? 不管看上去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那些标题都象个门面。离“wow”远远的。 这种习惯与文格历史有关吗?一涉及话语,就把自己打扮起来,再用武装带逢中捆上,一副拿人的样子。 需要你说“阿凡达:万个优点掩盖不住致命缺点”吗? 需要你说“阿凡达——泰坦尼克第二季”吗? 需要你说“中国足球——例假期间的猛男”吗? 你懂人活在世界上是怎么回事吗?人活在世界上就是用武装带把自己捆着出去拿人? 当然还有很多对这部电影表示喜爱的人,写的帖子标题也是在武装带文化的世界里被勒成几何形状的。里头充满了对在这个世界占据优势的拿人一派的应对、防范、尊敬的因子,从而呈现出同样的语文格调。成为了我眼中不必认真区分两者的同样烦人的货色。 以攻防格拒艺术为美,以失去这种意识为丑;以鞋不湿为美,以忘了这点为丑。这就是享受上的不能。 需要你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把“五亿美金打造”讲出来吗? 五亿美金跟我有什么关系?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老学电影宣传词说话干什么? 也有一些人非常放松和欢快,比如说,一些热情的电影迷们把电影的制作者詹姆斯卡梅隆称为詹神。按说这是最热情的了。但我觉得这也透着不地道,这套使用外号的技术,是用来娱乐自己和同伴们的,他们最喜欢的是跟自己们玩,而不是向外部世界的随机对象予以开放以及发射。 就象“熟女”不说明他们风流,“詹神”也不说明他们热情。 就象“曾哥”是恶搞,“詹神”也不是崇拜,看上去一个是恶意,一个是真诚,但我感觉两者有种相同的性质。 享受上不能,但不肯失语,要表示有语,所以就玩自己这套不相干的,不管是赞是批,是庄的是谐的。还有象李承鹏这类贱人中的猛男,冲在前面借这部电影开讲“钉子户”等话题,那是等而下之了。 还有一个标题是这样的:《只可体验,不可言传》。这说得非常好。它没有说出我想听到的“wow ”,它只是说了“人们说的那些没意思,我不说那些,我认为《阿凡达》给人的快感不可言传”。我觉得它向征出中国人在意识上对一口美味的增值享受程度的最大值:零。都是他妈负数,零就是最好的了。所以是享受上的不能。 他们最能享受的东西就是彼此的回音,“雷”,“囟”,“寂寞”,“杯具”。(这里的异常趋同也不是一致而是暧昧,不是团结而是博奕。) 一阵碎嘴之后,我说别人都不能,似乎就为了说:我能。对不起,我失礼了。 更何况,我其实也不能。我不愿意一个人走到电影院去看我的去。我想保《阿凡达》的镖,不管是你赞扬它还是批评它,就象是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学生家长面前保那小孩一样,肯定有得保
|